审计理论研讨

发布时间:2021-04-23

审计理论研讨三篇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下面是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审计理论研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审计理论研讨1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哲学起点论

  1961年莫茨、夏拉夫教授第一次以哲学的角度,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提出:审计理论是以抽象科学为核心,包含哲学、假设、概念、规则和实际应用要素的结构模式,即“哲学基础→公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审计理论发展初期,这种观点受到尊崇,指导人们从哲学角度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弥补了早期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的空白,但随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观点的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哲学与审计理论其他部分的关系模糊不清。

  (二)审计假设起点论

  1978年尚德尔教授认为审计理论应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原则、审计标准、审计结构和审计定理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假设是在长期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由定理、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它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审计理其他理论要素连接的纽带,也是建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审计假设即使在审计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不能推断出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等其他理论部分,而且审计假设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这种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观点也是不合适的。

  (三)审计对象起点论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审计理论,首先应明确审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区分审计与其他学科,进而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因此,他们主张将审计对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但是对于审计对象本身,不同的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审计对象还受到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的限定,有鉴于此,将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不恰当的。

  (四)审计目标起点论

  蒙哥马利提出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公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的审计理论体系结构模式,具体为:“目标→准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审查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虽然日前运用比较普遍,可以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但审计目标强调的更多是实务,不能揭示审计本质。所以说,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若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可能导致审计理论结构不够完整,也会将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五)审计本质起点论

  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提出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戴维・弗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的审计理论结构。两种框架都以审计本质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体系。1991年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结构模式,并将审计理论结构分为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六大要素,即“本质→公设→目标→规范→信息→控制”。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符合客观规律,并且审计本质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审计实务的客观体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能把握住审计实务所体现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结构体系。但是审计本质是抽象化的概念,需具体涵义作为理论支撑。

  (六)审计环境起点论

  1997年刘明辉教授提出“环境与报告使用者→目标→公设→基本概念→原则→准则→程序→方法→报告”的结构模式。审计环境指影响审计的环境的总和,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如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因此,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可以体现审计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但是审计环境复杂多变,单纯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过于笼统。

  综上所述,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偏重研究各范畴的内涵,甚至孤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对各范畴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透彻,影响了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前后一贯。

  二、审计两大基本职能论

  (一)认证职能

  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职能,也包括绩效审计职能。有的学者认为审核、验证、评价才是审计职能,但是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是比较抽象的,太过具体就很难概括审计的基础职能。因而,认证职能可以作为审计的基础职能。

  (二)免疫职能

  联系实际可分为三种含义:一是,防护、保健、预警;二是,服务、建设、促进、咨询;三是,监督、制衡。审计活动不能仅仅体现在监督、制衡上,更应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审计防护、保健、预警职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做好防御准备,以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强调认证职能,而忽略免疫职能,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若只强调免疫职能,而忽略认证职能,理论上看,不仅会影响审计基础理论的建设,不利于形成全面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指导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认证和免疫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认证是基础和前提,为免疫服务,是免疫的手段;免疫是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于主导地位。两基本职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因此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科学、可行的观点。

  三、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一)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动因、公社、对象、起点、职能、目标、结构等范畴,社会环境对这些范畴都有重大影响。审计基础理论是概念系统,包括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范畴。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诸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大都偏重于孤立地研究各范畴的内涵,对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未能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起点应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一把钥匙,通过它,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具体基础理论结构体系如图1:

  (二)审计基本职能与审计体系的关系

  审计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且审计基本职能与理论体系的其他范畴有着密切联系,试述如下:

  (1)基本职能与社会环境。

  系统学阐述:功能指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系统外在表现,连接系统与外在的环境。审计职能也是如此,它连接审计系统与社会环境,体现审计主体、委托方、被审计者和其他有关方面对审计的要求,以及审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是要求与可能的结合。通过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对审计系统一些需求,还可判断审计系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能性。

  (2)基本职能与审计本质。

  通过职能研究本质是系统论的一般方法。基本职能是审计本质的体现。通过认证职能,体现审计认证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管理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本质;通过免疫职能,发现审计的经济免疫系统本质。应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用以全面地反映审计本质。因而,提出“审计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免疫系统”,既克服不能全面反映审计本质的缺点,又体现两种基本职能基础与主导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审计基础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3)基本职能与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审计职能的内容。审计系统通过审计职能,认证和免疫审计对象,从而与审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4)透过基本职能研究审计动因。

  审计动因是社会环境与事物本质、职能的有机结合。审计基本职能能够体现审计本质,如果要研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先要明确审计活动最初的职能是什么。审计认证职能来源于审计检查,因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审计检查与监督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发展。因此要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就必须联系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要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就要把审计理论的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就要从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中渐渐地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发现各组成部分的矛盾,以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孝林等:《审计基本理论比较:前后一贯的理论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版。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审计理论研讨2

  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增强审计学会理论研讨水平,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一、 审计学会面临理论研讨的新形势

  (一)不断发展的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丰富审计理论内容。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走向。而国家审计工作实践是围绕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表明审计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担当着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全社会的经济成果等重任。这种波澜壮阔的审计实践,需要有审计理论做支撑,需要注入审计理论研究新内涵,从而是审计理论内容与审计实践发展具有对称性、适应性、协调性。

  (二)持续进行的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拓宽审计理论视角。新时期国家已开始了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的启动。国家继续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政策、举措。作为审计学会就需要适应这种新形势,需拓宽审计理论研讨视野,提升研讨视角、拓宽研讨视域、延伸研讨视点。特别在如何落实各项改革政策效果上进行深入理论研讨,使审计工作层面、审计理论研讨层面与国家出台实施各种政策层面相对接、相契合,切实跳出为审计而审计、为研究而研究的自我轮回。真正开阔视野,使审计理论研讨与国家发展战略天然合一。

  (三)新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审计理论站位。新时期新发展,审计理论研讨起点要高、站位不能低。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审计重点应由外延式审计向内涵式审计演进,从表象分析入手,抓住本质的内因;随着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审计作用应由监督国有资产运行状态向增强国家治理作用演进,在国家治理的背景下思考审计理论、催生审计理论;随着我国加快法制化建设步伐,审计理念应由治表审计向治本审计演进,加速整改机制的建立、搞好提高整改效果和效率路径的理论研讨。

  (四)新的工作期待需要进一步深化审计理论认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还有加强党的建设。这些建设提出了新期待、新目标。作为审计机关就是要关注六个方面的建设。必须深化国家审计在六个方面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认识,深入研究保障性举措、推进式手段、统筹式方法等,通过深化审计理论认识促进增强审计实践自觉。

  (五)担负的工作使命需要进一步配置审计理论资源。新时期审计机关担负的重要使命,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精神内涵,增强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需要从多层面研究审计理论,使审计理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防止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两层皮的倾向。需要进一步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资源,使审计工作有坚实的、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依托。

  二、新时期增加审计学会理论研讨功能性作用

  作为审计学会组织就是要立足本职,激发潜能,提升素质。重点应发挥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性作用。

  (一)增强服务发展的前瞻作用。新时期审计学会最大功能应该注重超前研究发展走势,围绕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使学会研究视野前置、研究观点前沿、研究思维前倾。一是围绕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主题,开展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作用及途径的研讨。提出政府审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监控作用、预警作用和保护作用。并提出实现政府审计作用的途径就是增强消除国有经济安全隐患的排险功能、完善经济安全运行机制的规范功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促进功能和捍卫国家经济运行成果的守护功能。二是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题,开展促进文化建设的研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国家审计注入新的监督内涵,呼唤扩展监督视野,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重要的监督视线;呼唤审计优化监督布局。在监督对象上形成文化产业、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流通产业的多元监督结构;呼唤审计丰富监督含量,促进做大经济产业和做强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呼唤审计深化监督认知,把握各项事业发展对文化价值观的内在依托关系。三是围绕审计工作长远规划布局,开展审计发展战略的研讨。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发展战略。当前,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人民对审计工作有新的期待,使审计工作迎来了大创新战略机遇、大推进战略机遇、大施展的战略机遇。客观要求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因此,审计发展战略面对着多元任务:面临着保障和发展民生,这是审计工作的精髓和永恒主题;面临着提高干部队伍科学化建设水平,这是审计工作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临着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客观要求围绕提升区域、行业综合实力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着促进完善经济运行秩序,使揭露问题、规范管理、堵塞漏洞、化解风险始终成为审计工作的绝学;面临着促进和改善国家治理。真正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健康持续发展。通过确立审计发展战略,使审计学会在前瞻性中具有引领性、导航性的功效。

  (二)增强理论与实践的互促作用。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一是促进经责审计理论与实践互动。着力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效果方面形成研究成果。在评价标准上,做到以思想上坚定性为评价标准,真正掌握各行业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工作方针的思想坚定性、思考主动性和思路创新性,增强对领导干部思想建设的透视力;以实施决策效果为评价尺度,增强对领导干部制定运用决策状况的鉴定力;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评价尺度,关注资产总量的完整性、资产增量的效益性和资产质量提升性,增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国有资产的监控力;以财务管理规范程度为评价尺度,客观公正分清领导干部所担负的责任,增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认定力;以强化廉洁自律为评价尺度,增强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力。二是注重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践互动。深入研究新时期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和发展方向。适时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应增强对各类风险的预警功能,切实预测风险、预判风险和预报风险;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对各类风险的排险功能,及时消除管理不规范隐患、财务违规隐患、制度不健全隐患;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对各类风险的调控功能,从而在完备制度、科学管理等方面控制风险。因此,在指导实践操作方面,把握好全面管理与突出重点的关系,紧密围绕国有资产安全运行这个核心,特别是针对部分行业、单位资产帐实不符、帐帐不符的实际,搞好资产清查、清理;把握好宏观构架与微观切入的关系,指导揭露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把握好过程调控与源头治理的关系,在过程中识别、鉴定和排解风险,从而抵制风险由萌芽状态演变为倾向性状态。三是促进审计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互动。注重研究新时期审计文化特征和文化要素构成,并在实践中表现审计工作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以锤炼审计精神为支撑点,加大审计文化的牵引力。激励队伍增强履行审计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面对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实际,突出引导讲奉献、比贡献,赛思想、赛境界;以提升审计素质为支撑点,加大审计文化的塑造力,真正打造精湛业务、精细管理、精兵形象;以创建机制为支撑点,加大审计文化的辐射力。开展系列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一个阶段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支撑点,加大审计文化的营造力。通过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互链接、相互补充,使审计实践富有特色、审计理论富有生命力。

  (三)增强认识规律的揭示作用。审计学会应该密切关注审计实践的发展。注重提炼认识、挖掘思想。一是注重揭示规律性的认识。围绕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实践,深刻揭示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在收支关系;财政资金投向多领域与为民效果多元性的内在对接关系;财政资金实际供给水平与民众实际需求状况的内在阶段性平衡关系,通过揭示刻画,更好地把握财政资金的运行规律。二是注重把握内在关联性的认识。针对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学会重点研究如何更好地搞好各级、各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大的命题。特别是针对行业多、范围大、事项广的特点,我们揭示了把握各行业特点差别性与经济责任评价同质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各行业制定决策多维性与评价实施决策效果性之间关系;把握各行业资产形态多样性与评价资产保值增值之间关系;把握好行业间管理方式多样性与评价管理水平规范性之间关系。三是注重把握特质性的认识。针对这几年新兴起的跟踪审计,及时揭示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与审计监督持续跟进之间的伴随关系;审计思维由块状思维向带状思维拓展的转型关系;监督视角由结点式监督向全程覆盖扩延的演进关系。从而揭示出跟踪审计具有超前介入、积极调控、预警导航、灵活机动的发展特征。

  (四)增强总结实践的概括作用。作为新时期审计学会既要引领发展,更要总结实践、概括实践、升华实践。使审计学会不局限实践、不拘泥感性。一是在概括审计信息宣传方面,总结信息宣传流量增大、流速增快、流向增广的新特点。总结了构建信息宣传投向的分流机制、信息宣传生成的分类机制、信息宣传来源的集成机制的新的运行模式。信息宣传组织结构形成以局为轴心、以科室为重点、以员工为支点的信息宣传组织网络。二是在概括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总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构架,具体形成了打造多元型队伍建设新模式、打造多功能经济监督新模式、打造多层面文明创建新模式。

  三、促进审计学会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一)把握方向,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发展的战略走向,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求审计学会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揭示审计本质,确立审计目标、审计功能、审计基本特征、审计方式等。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发展归宿指向,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求审计学会研究目标主要锁定在审计机关保障民生的方式、路数等研讨。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方向,就是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要求审计学会围绕目标实现确立审计工作走向和增强工作张力。

  (二)围绕大局,重点研究。审计学会必须树立大局观,切实做到审计理论研究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一是突出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以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着力关注产业布局、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促进以农业为依托、以工业为主体、以流通服务业为牵引的区域产业布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突出维护民生发展这个大局。研究新时期民生需求的特征和走向,从而把握和掌握民生发展的预期,更好地促进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特别是当前,更要注重揭示和关注民生需求的多元性、持续性和发展性的新变化。三是突出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大局。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领导干部经责审计的评价体系,为更好地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理论支撑。

  (三)构筑载体,协同研究。一是在组织方式上以课题组为载体。开展理论研讨,应该重点发挥课题组的作用,通过课题组的平台,由有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文字表现力的各类人才组织课题组成员,有效发挥课题组群策群力的力量优势。从而打造课题组集中精力搞调研的环境优势,可使课题组集中攻关、大胆求解,有效发挥课题组无坚不摧的胆识优势。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以灵活方式为载体。在研讨层面上注重宏观性研讨与微观性研讨统筹兼顾,特别是善于用宏观思维探究和谋划发展全局。使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双位聚焦、一体透视。在研讨时段上注重跟踪型研讨与超前型研讨有机链接,从而突出理论研讨的导航性。在研究内容上,形成经济建设、经济监督和社会事业发展多方位的研讨,增强审计研究的开阔力,使研究基础宽厚、研究成果丰富。三是在研究依托上以研究目标为载体。使研究指向主要围绕审计工作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使审计研讨针对性强、实战性凸现。

  (四)完善考评,激励研究。一是实施以研讨为先导的工作布局。每年初都确立研讨题目,形成年初定计划、年终出成果的运转机制。通过研讨,使思想认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二是实施合力研讨局面。首先,确立命题。打造以确立研讨题目为统领、以部署研讨题目为过程,以产出研讨成果为归宿。其次,率先领题。审计学会在研讨方面需要做表率、站排头、打先锋,从而形成引擎、拉动的新局面。再次,攻关破题。由各级审计课题组集中精力、人力、时间,重点攻克难题。重点对提高新时期审计机关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其四,踊跃选题。通过审计学会在审计机关营造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的发展氛围,增强审计理论研讨对工作发展的驱动力,形成每个局、每个科室、每个同志都积极思考和研究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使理论研讨根植实际、直面实践、注重实效。三是组织评比。增强审计理论研讨工作者的荣誉感和实现价值感。

  (五)提高能力,保障研究。作为新时期审计学会在理论研讨上应该着重提升四种素质。一是提升讲责任、讲党性的政治素质。善于用政治标准明辨是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思想认识上的坚定性、分辨是非的清醒性、洞悉本质的深邃性。把维护和保障民生作为首要政治责任,以人民满意、百姓认可作为研讨工作的根本准绳。二是提升把握根本、揭示规律的理论素质。提高马克思基本理论的认识水平。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取向。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水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体悟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体悟中国梦的战略构架,用科学发展理论统领审计研讨全局、驾驭审计研讨全过程、覆盖审计研讨全方位。三是提升把握发展的政策素质。掌握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宏观部署,从政策层面考量工作、俯瞰全貌。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使审计理论研讨把握节奏、跟上节拍、持续推进。

  审计理论研讨3

  作为普通的内部审计人员,我们所看到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似乎是在借助其他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我们看到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文章还是实务文章,绝大部分让人看到有“新意”的地方,都是引入了其他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区块链理论和技术、统计理论和技术、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博弈论、模糊数学等等。当看着书刊杂志里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图形、表格,我们仿佛觉得内部审计是一门技术性越来越强的学科。但是,我们在那些基础性审计理论著作中,又没有看到些许颠覆性或创新性的思想,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并没有怎么进入审计的教材中。

  (一)我们面临的形势相信有不少内部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压力,如果不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和技术,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人,在惶恐中思考现代审计或未来的审计应该朝着什么方面发展?审计今后会更像一种技术性工具吗?如果以后真的实现了人工智能审计,如果没有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还叫审计吗?当然,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各自侧重不同,被赋予的使命不同,发展的方向也会不同。我们现在还面临着一种状况,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等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渗透和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审计的状况,尤其是大多数组织内部审计的地位,仍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内部审计的文化和思想有哪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不是靠其自身驱动的,而是靠着最底层的文化和思想推动的。如果没有开放、自由的文化,如果没有思辨的哲学思想,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也不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正是受到思想和文化上的束缚,从宋代科技、经济到达巅峰以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开放和自由的文化下,人们就敢于探索和尝试。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为近代天文学乃至人们世界观的改变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建立在科学体系框架下进行思考的,通过客观数据来进行验证,对权威的挑战不只是勇气,更多的来自于批判性的思想。我们不是内部审计理论学家,也不是内部审计实践的行家和专家,但是我们可以思考:未来的审计朝着什么方向发现?未来的审计发展的几种可能性…未来的审计文化和审计思想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理论的两大基石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果没有这两大基石,审计会成为什么?从广义上讲,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尽管依靠着很多理论可以论证内部审计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们能不能假设内部审计如果消失了会怎么样?文化和思想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审计文化和思想能够推动审计的发展吗?或许,内部审计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思想,或许那些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部审计文化和思想已经隐藏了起来。

  (三)内部审计的未来应该想什么?内部审计的未来应该想的事情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应该有人去思考内部审计最底层的文化和思想是什么?科学和技术需要文化、思想作为最底层的支撑。那么,内部审计的文化和思想是什么?内部审计最后只能成为一种“封装”的工具吗?只是在这个工具上贴上“审计”的标签。或许,内部审计根本不能和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台面上来比较?肯定会有研究内部审计发展史的专家说出一系列内部审计的文化和思想,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又知道多少?当然,我们空谈所谓的内部审计文化和思想时,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不会有什么影响,就是我们从内部审计岗位干到退休,所谓的内部审计文化和思想,跟我们也毫不相干。但是,我们知道,世界的改变甚至巨变有多少是由空想变成现实的?内部审计的未来也许可以想一想,抛开眼下已有的理论和实践中限制,即使想错了也没关系,即使逻辑上有明显的瑕疵,也可能被将来新的理论和技术所弥补。

  以上关于内部审计的空想,真的很空,没有理论,没有实务,没有大家喜欢的案例,遥望“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也许可以来一点奇思妙想。

审计理论研讨三篇

https://m.zsfuye.com/content/267666.html

《审计理论研讨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