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21-05-08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象牙塔只是一个概念,人们把它用在生活中是为了用来说明自己生活的不现实或远离社会黑暗之处。以下是第一文档网分享的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毕业一年时间,还是最近看师弟师妹们的朋友圈在晒毕业照才恍然发现自己已毕业一年。2018年6月,自己有幸能够通过广东省省考的笔试和面试,如愿成为了一名检察院的政工干部,意味着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转变。

  在象牙塔里面自己只要一心把自己的学业做好即可,而不用考虑、担心那么多,但是工作之后,特别是作为一名政工人员,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公文写作、法律知识、职场礼仪等等都是自己的短板,这一年中自己都在补短板中度过。在这一年的基层工作锻炼中,少许退去纸上谈兵、心气浮躁的书生意气,逐渐蜕变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组工干部。

  勤学善思,敏于求知。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往往都会意气用事,但是殊不知身边的前辈们都是自己的导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要做到忙中有细,分清轻重缓急,练就“多面手”的本领。积极主动承担起工作任务,通过多渠道、多路径参与各类工作,锻炼处理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

  以用促学,以学强本,在日常工作中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勤思考、善总结,不断汲取基层这片土壤的养分,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摸爬滚打中不断锤炼、完善、提升,在复杂琐碎的工作中提炼方法,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主动请缨,不畏艰难,在摸爬滚打中历练。工作中党建、人事、行政、公文写作等等繁琐问题经常出现,例如在政工部门,我们包含了党建、人事、行政等多项工作,整体体现为繁杂。在人事方面,薪酬这一块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一开始对于这块还是存在很多畏难情绪,不愿接触这一块的工作,但是工作总得有人干,自己通过同事的帮忙和自己的学习,能够顺利接下这块工作。这也让自己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个模块,从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多维度接触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让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理想到现实的磨合。

  多挑担子,埋头苦干,在小事小节中完善自己。2019年5月,自己有幸能够被抽调到组织部学习4个月,这让我对于习总书记所说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深切体会,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的“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能充满活力与生机。基层工作大部分事情看起来容易,且大多工作都是协调为主,作为一名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毕业生,更应该实事实干,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提升自己。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趁着初秋的清凉,踏着晨曦,挤过拥挤的入学人潮,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憧憬已久的武汉欢乐谷。这是学校规划了逾期半年之久的实习,也是我们期待许久的实习,9月16日,我们以校企实习生的身份正式加入武汉欢乐谷这个大家庭。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对于身边的一切我们既陌生又好奇。

  经过几天的培训,我们正式站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加入极速这个大家庭,成为甜品站的一员,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之中,我受益匪浅。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了第一天的工作序幕,一天下来学习到了许多工作技巧和本领,这一周平均每天十小时的工作量,超乎我的想象,也正是这种与预想相差过大的现实,给予心灵怦然一击。在甜品站工作的一周,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工作小白逐渐变得熟练和稳重。感谢美丽姐的耐心指导,让我在三天内学会了开档以及晚上清洁关店等一系列操作。甜品站满足了女孩子的少女心,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童心,幻想中的甜品站工作是每天伴着香甜的冰淇淋以及各式各样的美味点心度过的,现实中每天的甜品站工作是那样的繁琐,甚至有时会让人身心俱疲。在甜品站工作了一周,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制作奶茶、冰淇淋、鸡蛋仔等甜品小吃,慢慢地熟悉每一张陌生的脸孔。虽然甜品站的工作很累,但是我们传递欢乐,给每一位光临甜品站的客人带去欢乐。

  当小朋友接过冰淇淋对我笑着说谢谢,当工作劳累的时候领导递过来一张笑脸,所有的努力被肯定的那一刻,一切的付出皆是值得的。感恩在欢乐谷遇到的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他们让我在工作之中不断地历练成长,同时也给予了我关怀和希望,渐渐地接受这份工作,开始学会享受工作之余带来的快乐。期间,我也有过不少的失误,感谢我的工作伙伴,不曾厌烦,不怕麻烦地帮我解决。欢乐谷是个友爱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给予每一位游客欢乐的同时,也会给予身边每一位伙伴欢乐,欢乐可以传递,快乐加倍,积极生活,努力工作。

  大学,是一个被世人称为象牙塔的地方,我们享受着自由快乐的校园时光,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社会一线工作的不易与艰辛。欢乐谷的实习,把我们从白色象牙塔带到了社会一线岗位,我们近距离接触到了顾客,也看到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去了解欢乐谷的运营管理。工作很累,生活不易,我们站得高,往往会被遮住了视线。工作之中,我们伤过,哭过,笑过,初入社会,课本的理论知识慢慢地淡出我们的生活,我们所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动手操作的技术和本领。我们出生成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同在一样的工作环境下,不一样的心境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们生在世上,艰难活着,伤痕是纪念品,让我们蜕变。欢乐谷或许不是每一个人的站,却是一个让人成长的中转站,从学子到谷民,我们身份的转变,改变不了我们每个人努力向前的心。余下的时光,让我们欢乐同行!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直译成中文是“缪斯神殿”。改革开放四十年正是博物馆走下神坛的四十年,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到人人喜闻乐见的大课堂,博物馆在四十年中完成华丽转身。

  “文化客厅”四十年数量增长十倍

  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收集、典藏、研究、展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集中地,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客厅”。

  由于北京地位独特,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既具多样性又具复杂性,既有综合类博物馆,也有艺术类博物馆、名人纪念馆、行业博物馆;既有中央级别的博物馆,也有北京市属的博物馆,还有高校管辖的博物馆,以及企业团体管理的博物馆,更有非国有的民间博物馆。北京的博物馆可以说历史悠久,1925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但很长一段时期,博物馆在公众眼中是“阳春白雪”,是少数历史文化研究者的专属场所,这样的局面发生转变,和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据《北京博物馆年鉴》统计,截至1987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博物馆仅仅52家,其中综合类2家,社会科学类39家,自然科学类11家。在这52家博物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的有38家。从1978年到1987年,博物馆增长的数量超过以往五十年博物馆诞生的数量。

  而到了1998年,北京博物馆的数量达到107家;十年之后的2008年,注册的博物馆为148家,开放的博物馆也达到了137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注册3到4家的速度发展,这样的速度用“喷薄而出”来形容并不为过,远远超越了其他省市。时至今日,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注册数量已经达到了181家,正式开放的166家。

  从门庭冷落到“故宫跑”

  人们到博物馆来主要是为了参观展览,穿过时空隧道感受先人遗韵或者异域风情。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条件和观念的限制,博物馆的展览主题较为单一,以展现国家重要历史题材及革命教育为主,展陈手段和方式也较为简单,多使用教科书式的语言与模式。那时候去博物馆参观多是由单位组织,统一安排,市民很少自己主动去博物馆参观。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博物馆意识到展览选题的重要性,开始精心发掘能够引起公众兴趣和共鸣的专题。1983年,首都博物馆推出了与重庆中美合作所旧址管理处联合举办的《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由于题材引人,当时极为轰动,上百万人前来参观。后来又与延安纪念馆合办了《延安精神展》《一二·九运动50周年展》等,在当时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博物馆开始突破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观众的做法,尝试从公众关心的热点、社会的需求出发,并结合馆藏来策划展览。那一时期,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敦煌文物大展》《青州石刻艺术展》,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乾隆·刘墉·和珅文物展》等都十分成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到2000年时,北京地区博物馆每年向社会推出的临时展览达到200个左右,加上各博物馆的固定陈列,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博物馆终于不再门庭冷落。

  进入21世纪,随着北京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各博物馆与国际的交往日渐加强,开始与国外博物馆联合办展,以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2005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在基本陈列外,首先推出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即便是售票观展,也丝毫没有影响公众的热情,每天都是排队成龙。之后首博在2007年又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合作推出《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同样引起了公众的热情响应。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也分别引进和推出了世界文明与艺术主题的特展,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增添了文化魅力。这时候博物馆已经不是象牙塔了,变成了公众喜欢的大课堂。

  近年来,各博物馆更加注重展览品质的提升,不断推出精心策划的重要展览项目,以系列化、专题化为特色,注重将展览作为文化事件进行推广与宣传。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中精品荟萃,特别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重磅推出,使得观众蜂拥而至,出现了名噪一时的“故宫跑”。而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正值该考古发掘进行的后期,由于精心的策划和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同期推出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广受热议,形成了“首博热”。公众的欣赏水平和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博物馆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提高展览策划水平,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展览。

  从“看”博物馆到“玩”博物馆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机构,没有公众参观和参与的博物馆是没有意义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博物馆的展览乃至全国博物馆的展览格局和模式都大同小异,观众只有“看”的份儿;博物馆将展品以教科书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参观者只有被动地接受,观众的参与仅仅是看展览、听讲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里,随着与国际博物馆界的交流增加和沟通深入,更多新的观念进入国内,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最先接触到了这些新动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引入观众的参与,并不断扩大和加深。通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活动,公众可以更多地走入博物馆,博物馆设立专门让观众参与的互动活动项目,或配合展览,或配合地方史,或配合节日等;在展览的不同环节设立互动内容,观众体验成为展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在2008年1月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博物馆更加开放的同时,观众的认识也在提高。“这是什么”“是不是真的”“价值多少钱”,曾一度是观众走进博物馆后的三个问题。现在,这三问变成了“这是什么”“文物背后有什么故事”“我能不能参与进来”。

  近些年来博物馆更加注重公众对于博物馆事务的参与,推出的社教互动活动日益细化,不断举办面向幼儿、青少年、大学生、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及助力。而更深入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来,则是向社会开放更多的博物馆空间和工作内容,如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除了传统的讲解导览以外,不同的博物馆后台工作,如展览策划、摄影摄像、编辑、图书管理等也允许志愿者来参与。这些做法既扩大了公众对博物馆事务的直接参与,同时也为博物馆不同种类的工作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予以襄助,让其真正成为大众的博物馆。

  博物馆承载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一个个展览、一件件文物,无声地传递着祖先的智慧,人类今天一切的社会文明、科技进步、自然认知,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博物馆让我们有机会认识过去,让我们有勇气、有能力展望未来。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

https://m.zsfuye.com/xuexi/274530.html

《从象牙塔到组工干部的华丽转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