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2-03-22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文化(汉语拼音wén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一)舞蹈动律

   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袖,旋转等。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子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三)动作与技巧

   “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上肢动作可以概括为“拉”“悠”“甩”“绕”“推”“升”“扬”等七种手势。藏舞中主要运用的技巧是:转、翻身、跳等。

   二、藏族舞蹈教学方式

   (一)藏族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

   1.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及欲望

   在培养学生关于藏族舞蹈兴趣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一些优美的舞蹈,最好是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老师要注意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注意对那些舞蹈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舞蹈的艺术性。另外,音乐和舞蹈是不分家的,利用音乐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常见的做法就是,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然后在音乐声中,老师和学生要随机的起舞,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害羞,动作舒展不开,但是老师要主动带动学生,融入音乐的情境中。

   2.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舞蹈知识及动作

   学生有创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舞蹈知识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习惯等,有利于学生了解藏区人民的心理特征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审美习惯,对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风格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些练习,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的美感及动作协调能力普遍有了提高,为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奠定了基础。

   3.欣赏藏族舞蹈精品,建立美的认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

   在高中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追赶的目标,这也是高中学生向往学习的一种动力。让高中学生欣赏一些藏族舞蹈精品,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舞蹈语汇的理解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内心的神韵美。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整个藏族艺术形象上来看,还应让其进行思考,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藏民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藏族舞的本质,达到一种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藏族舞蹈的排练

   1.藏族舞蹈音乐的选编

   在高中藏族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节奏,由于藏族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的协调一致。其次是旋律,旋律是藏族舞蹈贯穿动作、组织情绪、表现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段,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和形象构成的基础。在高中藏族舞蹈中音乐的选择一般采用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以及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音乐,这是最主要的音乐来源。二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題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编导的普遍做法。

   2.藏族舞蹈编排的构思

   藏族舞蹈创作的起点,首先是舞蹈构思,如何进行舞蹈构思,从哪里下手,如何去掌握,分析,解剖自己的构思意图,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藏族舞蹈作品往往最触动我们的是生活,是最草根阶层的文化,这其中包括高原艺术,服饰文化,人文传统。

   3.藏族舞蹈动作的编排

   编排一个好的藏族舞蹈,要很多方面的结合,在学习时,老师还应注重动作的内涵和它所表达的情感。首先,舞蹈动作的设计要有创新,其次是队形的变化,要富于变化又不能乱,要为主题服务,画面静止,创设情境,将人们情绪带进音乐。动作表现和舞蹈感觉为内容,队形变化为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会使舞蹈看起来较合理。

   (三)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团结感。藏族舞蹈的排练一般以多人舞为主,在演出时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藏族舞蹈节目排练演出成功,是学生集体努力的结果,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以汉藏集体成功为荣。在藏族舞蹈排练过程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三、舞蹈教学的感悟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舞蹈老师应该合理运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对藏族舞蹈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学习基本舞蹈知识、欣赏舞蹈精品的同时,体验藏族舞蹈的风格,树立藏族美的形象。藏族舞蹈老师在课程准备时应该重点从音乐的选编、舞蹈的构思、动作的编排三个方面将藏族舞蹈的神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中学生舞蹈教学过程中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的良性发展。舞蹈教育是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不能缺少部分,不断扩大有志于舞蹈教育事业的队伍,社会教育界才会对舞蹈教育作用进一步认可、关心和支持,希望舞蹈教育在中学课程中能成为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让青春在中学时代大放异彩。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摘要:藏族民间歌舞发展较早,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卓尼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隽永的民间歌舞文化。文章将从流行于卓尼县境内的“沙目”“嘎儿”“纸马舞”“换帽子舞”等民间歌舞形式展开论述,从而激发我们对民间歌舞文化的热爱之情,并积极投身于民间歌舞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等工作中。

   关键词:卓尼;民间歌舞;藏族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甘南卓尼藏族聚居区民族元素有效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GS[2018]GHB4060)研究成果。

   藏族民间歌舞发展较早,其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卓尼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隽永的民间歌舞文化。

   一、卓尼藏族民间歌舞

   (一)“沙目”

   “沙目”是卓尼地区对巴郎鼓舞的藏语称谓,流行于藏巴哇、洮砚境内的藏族部落中,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形式。目前,流行在卓尼一带的“沙目”所用到的巴郎鼓,其形状与孩童玩耍的拨浪鼓颇似,但体积却大出几倍,鼓的两面绘有藏族风格的纹饰,鼓腔两侧有金属制成的小环,系有鼓坠,舞者一边跳舞,一边手持鼓柄左右转动,从而发出洪亮的响声,使得整个歌舞氛围比较热烈。[2]

   目前,演出的“沙目”一般分为开幕式、交流演出、中场休息、告别四个部分。

   第一,开幕式。每年正月初五左右,先在本村中心广场进行,舞队分为男女,围绕篝火起舞,演唱的内容多为求神祝福之类。《沙目美》是流行于当地的一首巴郎鼓曲目。该曲为一首简单的三段体,徵调式,旋律优美,歌词朴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交流演出。正月初八这天,去邻村交流演出。交流时舞者分为两队,客人和主人各一队。先唱《及柔》(当地藏语,有序曲、引子之意),招呼来访的客人,接着唱《苦松加里》(当地藏语,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轮流各跳三圈,以示问候,最后演唱《沙目美》,至此“交流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交流演出中依次跳唱《春芽撒》《春住》《尼给刀羊》等曲目,歌词内容多为互道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场面十分壮观。

   第三,中场休息。在演唱完交流演出的全部曲目时,东道主将“舞队”带到本村最宽敞的大厅,进入“中场休息”。这时主人会用美酒佳肴款待来宾,激烈的对歌开始了,主人端起酒杯唱问,客人则需起身唱答,此刻场面真是热闹至极。

   第四,告别。待太阳升起时,大家又聚集到广场,举行告别仪式。跳唱一首《盖鲁》作为终曲再次互祝来年的丰收。根据收集到的“沙目”曲目来看,其曲多采用单句体或双句体,偶有三段体出现,以徵调式居多,以2/4、4/4拍最为常见。其歌词内容选材十分广泛,有赞美家乡、祈福神灵、互祝问安等,多为民间俗语,采用问答形式进行。“沙目”集中体现了藏族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它融说、唱、舞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娱乐性,且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

   (二)“嘎儿”

   “嘎儿”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既可在节日宴会上表演,又可在家庭聚会时表演,其动作简单,主要流行于卓尼的卡车、扎古录、完冒等地。“嘎儿”的歌词较为固定,带有强烈的颂歌风味,沿袭了藏族谐体民歌的格式,每首三段,每段二、四、六句,句式分为藏语七音节二、二、三顿和八音节三、二、三顿。旋律平缓,节奏鲜明,由于配合舞蹈演唱,故歌唱速度较为适中。“嘎儿”的曲令根据所使用的固定衬词而命名,有《格桑梅朵》《冬谐》等。“嘎儿”的曲式结构丰富多变,与舞蹈场景密切结合,以双乐句结构、四乐句结构和二段体结构为主,调式多为五声(或六声)商调式或徵调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其风格特点与“卓”和“弦子舞”近似。

   (三)“卓”

   “卓”又称为“锅庄舞”或“圈舞”等,流行于藏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卓尼不是“卓”的发源地,但是,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深受本地人民的喜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关于“卓”的起源问题,但是根据考古文献和实物分析推断,其可能是在原始時期图腾信仰、巫舞表演、祭祀仪式的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卓”在表演时,众人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既可轮流对舞,也可集体共舞。音乐以慢板开始,随后逐渐转为中板,最后在快板的高潮中结束。旋律多明快、悠扬、抒情,歌词选材丰富,有赞美山川、祝福吉祥、弘扬佛法等。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二、卓尼汉族民间歌舞

   “纸马舞”这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包舍口村。从正月初六晚开始,直至正月十六晚结束,演出人数不限,但必须成对,跨战马,着战裙,一手勒马,一手执战旗,同时配以铿锵有力的打击乐以及嘹亮的号角声,在手持灯笼的“马头”的率领下,时而动若游龙,时而徐步缓唱。其动作场面犹如两军交战,隐隐约约将观众带入古战场的神奇秘境之中,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3]据文史资料记载,包舍口自唐宋起,就是一方险峻的城堡,均设防守卫,这些戍卒的后人为了缅怀祖先的军旅生涯,遂用“纸马舞”的形式来纪念先人们驰骋疆场的悲壮场景。“纸马舞”除了舞蹈和道具外,还流传下来十余首经典的曲目,其歌词韵脚规整、段落明晰、对仗工整,大量引用方言土语来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根据“纸马舞”现存的曲目分析,其内容有歌颂英雄或国家的,也有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极富艺术感染力。“纸马舞”的曲调基本上以羽调式为主,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速度适中,述说性强,有古乐之风。

   三、卓尼土族民间歌舞

   卓尼县杓哇乡是土族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聚居在这里的土族人民深受藏文化的影响,因此,该地成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圣地”。“鼓舞”和“换帽子舞”是流行于该地的民间歌舞形式,也是土族、藏族文化交融的特殊产物。土族“鼓舞”也称为“嘎儿日”,室内外均可演出,演员全部为女性,表演时,舞者一手持鼓,一手提灯,边舞边唱。“鼓舞”的曲调只有一首,为五声羽调式,有上、下两句,上句有三顿,均以属音结束,下句有两顿,结束于主音上。歌词格式为三句一段,一问一答。若表演时间较长,将固定词段唱完后,可即兴创编歌词继续演唱。整首乐曲中最大的亮点是,出现了独特的羽角调式交替现象,旋律悠长,速度适中,节奏规整。“鼓舞”与藏族的“沙目”有着相似的表演形式,均是“以鼓伴舞”。“换帽子舞”不是土族独有,在甘南夏河拉卜楞地区也时常有表演,其属于“嘎儿”表演的一种类型。土族的“换帽子舞”一般在喜庆的节日上表演,边跳边唱,每唱完一段,换一次帽子,场面十分热闹,也十分风趣。“换帽子舞”的歌词多以祈福平安为主,每首四段,每段六句。旋律为五声徵调式,其中大量运用切分节奏和休止符,使其曲调独特新颖。“换帽子舞”的曲具有土族独一无二的特性,保留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而词的结构与藏族鲁中的《巴拉柔》组词法极为相似。

   四、千年古刹禅定之金刚舞法会

   禅定寺,藏语全称为“噶丹谢周当增达吉琅”,意为“兜率论修禅定兴隆洲”,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约半公里处的台地上。这里山顶祥云缭绕,山下洮河似玉带缠腰。每年正月十三禅定寺会如期举行一年一度的金刚舞法会。金刚舞,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佛法,一般是由高僧大德传承教导,由寺庙的僧人进行表演。金刚舞法会上,“铜钦”这种非常原始且只有三个音的乐器,用粗犷雄浑的音色贯穿整个表演始终,从而表现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除了“铜钦”,还有鼓、钹等打击乐曲,海螺等吹奏乐器的使用。在金刚舞法会上,大多数段落用打击乐器伴奏,只有极少的段落加入伴唱。舞曲节奏雄浑壮观,庄严肃穆,有着神秘的宗教色彩。[4]

   参考文献

   [1]商文娇.略论藏族民间音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当代音乐,2018(7):80-81.

   [2]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2019(5):13-17.

   [3]拥措拉姆.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J].当代音乐,2016(13):68-69.

   [4]侯琛,刘佳.传承与发展:谈满族萨满舞蹈资源的整理与保护[J].当代音乐,2016(1):74-76.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摘要】藏民族称自己为“博”,悠久的历史传统造就了藏民族丰富的艺术气息,民族音乐文化在藏民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藏族民歌属于藏族民间音乐,是藏区各个地方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按照歌曲的不同音乐元素与题材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山歌、劳动歌、风俗歌等多种表现形式,特别是三大藏区,是藏族民歌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们为“卫藏地区、康巴地区和安多地区”,根据地域的差异,各地民歌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以及演唱风格。能歌善舞是藏族人民的显著特征,音乐在文化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藏族民歌;三大藏区;表现形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7【文献标识码】A

   一、原生态民歌发展下的藏族民歌

   (一)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指那种没有被刻意雕琢,有着自己本色的、存在于乡间的的表演形式,是整个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是没有经过商业化且保存原有的音乐元素的歌曲种类。

   (二)原生态民歌发展下的藏族民歌

   在我国原生态民歌发展的背景下,藏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习惯,形成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音乐体系(民歌),在各民族音乐共同体的发展下,藏族民间音乐更加地丰富多彩,藏族民歌显得尤为突出。藏族民歌是在藏族区域形成的一种民间的、土生土长的音乐元素,可将其分为山歌、劳动歌、风俗歌、情歌、扎木年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从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来看,藏族民歌属于藏族民间音乐,而民间音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藏族民歌也属于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范畴,它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具有浓厚的民俗民风色彩。

   二、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演唱风格

   (一)山歌

   安多区域称山歌为“勒”,康巴区域称为“鲁”,卫藏区域称为“拉鲁”。山歌是在山间、草原上尽情肆意演唱用来表达情怀的歌唱形式,藏族山歌旋律悠扬,音区宽阔,节拍自由,具有高原民间乡土特征,只要听见旋律美妙的藏族山歌,就会把人立刻带入宽阔的草原以及牛羊遍地的优美画面中。

   不同地方的山歌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安多区域的山歌(勒)具有豪放、质朴的特点,比较高的音域是其常用音域,演唱安多山歌时多用喉部快速抖动发出持续的、零碎的、反复的短音。康巴地区的山歌旋律优美,音域宽广,有的歌曲甚至达到14、15度音程,歌曲风格十分地独特,同时也很难掌握,有些地区的山歌也用细碎的装饰音,这种唱法在康巴地区叫做“昂叠”。卫藏地区的山歌辽阔优美,它的音乐特色接近于康巴地区的山歌,但装饰音的使用比较少。

   (二)情歌

   此歌曲有的较舒展自由,有的较婉转美妙,和山歌的特征有点相似,大多数由青年一人演唱或者少男少女彼此对唱。安多地区盛行的歌种是拉伊,按照当地的习俗,唱这种歌曲时务必要避开自己的尊长与父母,否则会被认为是极其没有礼貌的行为。

   (三)劳动歌

   劳动歌叫做“勒”(lei)谐,类型特别多,因为藏族人民差不多在各类劳动中都要唱一定的歌曲,有的劳动歌音乐节拍较自由,内容悠扬动听,可以不结合劳动步履,比较的肆意,有的劳动歌结构方整,音乐句子简短,旋律简单有力,可以结合有规律的劳动步履,前者如放牧歌、挤奶歌、犁地歌等,后者如打青稞歌、打墙歌、挖土歌等。劳动歌主要流行于康巴地区西藏的城镇与农村,在进行挖土劳动时经常唱着挖土歌,演唱的形式是一领众合(一领一合),唱词内容大多生动活泼,音乐结构短小简练,配合着劳动动作,可反复演唱,音区不宽,一般只有一个八度左右,有时也有领唱者即兴编词演唱。

   (四)风俗歌

   风俗歌是在一定的民俗活動中演唱的歌曲,包括酒歌、情茶歌、箭歌、猜歌、婚礼歌、告别歌等,三大藏区均有分布。

   酒歌藏语称为“羌勒”。是过年过节或者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时,彼此劝酒时演唱的歌曲,属于风俗性的生活歌曲,唱酒歌时,敬酒者有时只唱不跳,有时一边唱一边加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示劝酒者的诚意;酒歌有许多优秀的曲词,大多是庆祝、称赞的内容,也有当时随即改编的成分,大多数酒歌的音乐都比较热情爽朗,比较的轻快,常用宫、羽、徵调式。流行于安多地区青海省的则柔(甘肃省甘南州称为“格尔”),当地称为酒曲或宴席曲,是在酒宴时由数人至数十人集体演唱,为客人助兴的歌曲,则柔音乐优美抒情,速度平缓,节奏轻快,因为需要与舞蹈动作相协调,所以需要内在的韵律感。

   情茶歌藏语称为“克加”。是少男少女们以聚会、喝茶的方式,来传达互相爱恋时所表达的歌曲风格,这种风俗歌主要流行于康巴地区(云南省中甸县及四川省得荣县)。

   箭歌在藏族地区称为“达谐”。主要存在于卫藏地区(西藏的工布地区),因此也叫作“工布箭歌”。箭歌的旋律清新明快,常常使用三连音、切分音和附点音,音乐极具地方特色,这种箭歌主要表达的是男子狩猎射箭之前,歌手为其唱歌,以夸耀射手高端的箭法,充满了对他们的赞美与夸奖。

   猜歌用藏语来说叫做“谐莫”。意思为“算卦的歌”,其歌种流行于康巴藏区与安多藏区。唱词大多反映青年的爱情生活,内容生动有趣,唱词的巧合与意外,常能引起聚会的人们哄堂大笑,给人们以惊喜,场合洋溢着青春活力与欢乐。

   婚礼歌在藏区叫做“充谐”。为地方习俗性歌曲。在安多地区(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有一成套的婚礼歌;在康巴地区(四川甘孜州)流行有送嫁歌,音乐风格各异,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告别歌流传于康巴地区。歌曲表达的是好友亲人或者贵人离别时,常有中老年妇女演唱,而且是跪在地上,常使用闰音(降si音)的七声音阶羽调式。

   (五)扎木年弹唱

   在藏区叫做“扎木年谐”,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以及安多地区,是一种六弦弹拨乐器,用它弹出来的音乐听着非常的悦耳,音乐旋律带有跳动性。

   三、藏族民歌的“文化保护”(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道得尔”作为一种佛殿音乐,以其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音乐艺术特性结合起来,为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祖国的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向人们展示了音乐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各方面的密切联系。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每年一度的元宵节之时,都会在那边特别有名的禅定寺院中举行金刚法舞大会,场面恢宏,人山人海,内容主要以藏戏为主,期间高僧会穿上各自的服装,在唱的时候会加上简单的动作,在配上佛号的声音,以及酥油灯淡淡的香味,无不体现着藏族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藏戏是藏族传统的民间音乐,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和传承意义,是藏族民歌中宝贵的财富。

   四、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度思索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义务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发扬优秀的音乐文化。我国拥有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地壮大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推动了世界优秀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但是在网络发达的现在,传统的文化容易被忽视,容易被兴起的新文化所代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崇洋媚外的现象,因此作为新一代青少年,要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银善.阿坝藏族民间音乐[J].中国音乐,1984(2).

   作者简介:陈丽君(1996—),女,汉族,甘肃卓尼,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声乐)。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相关文章:

1、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2、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

3、铸就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

4、廉洁文化教育活动总结

5、军工文化论文2000字

6、文化扶贫宣传口号文化传媒公司宣传口号

7、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心得体会500字

8、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读后感

9、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

10、清廉文化金融宣传月开展情况汇报

11、建设企业文化的工作情况汇报

12、传统文化与中学生文化底蕴培养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https://m.zsfuye.com/xuexi/344499.html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