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发布时间:2022-06-20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十六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的文章16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篇一】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篇二】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民族文化

【篇三】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演讲稿:“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篇四】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篇五】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连队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和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志,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

  我们周边的少数民族同志,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和谐的大家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连队职工聂采太每到春秋季节家里都会雇请至少4名26连和托海乡的少数民族驾驶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每年在聂采太那里都能挣下1万多元钱,这也是这几位少数民族兄弟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买买提江是帮忙聂采太开机车4年的“老关系户”了,2015年6月他的女儿生病住院没有钱,跑过来向聂采太借钱。聂采太问明情景以后,拿出1万元现金,问他够不够,如果不够,他再去取。买买提江当时激动的留下了泪水。聂采太在第二天买了慰问品到医院去看望买买提江的女儿。

  在我们生活团场中,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在座的各位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必须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20-年三秋拾花季节,十二连举办了庆祝古尔邦节文艺联欢会。联欢会上,十三团老年文艺表演队以他们娴熟的舞姿征服了所有到场的200名少数民族观众的眼球,赢得了阵阵掌声;伴随着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民族同志他们歌唱着自我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的民族团结好政策。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完美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民族生活在一齐,感受着不一样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完美的家园!

【篇六】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月26日下午,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教授为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全体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报告。

    董杰教授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出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重大创新性论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详实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董杰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今天56个民族的总称,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今天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体,也包括着历史上的各民族留下的历史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对开展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内蒙古非遗中心党支部书记在总结时强调,全体职工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动力,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篇七】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入宪,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肯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守望相助的共同心愿,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基础,为处理好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宪法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通畅、便捷。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一些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党和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大支持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发展等37个工程项目。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民族地区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视野审视,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新发展措施,取得新发展实效,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牢,两者相辅互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中的重大关系。

  首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审视和谋划,注重发展目标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要统筹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关键是统筹好“一”和“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正是统筹解决好了“一”和“多”的关系,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得以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统筹兼顾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既把发展当成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争取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进取也,故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路上更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还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制度更加定型、完整。坚持实践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混居,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篇八】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篇九】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各位领导、教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讲话的主题是“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在一齐”。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祖国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兄弟亲如手足,和睦地生活在一齐。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就像一个风景秀丽的大花园,56个民族就像56朵美丽的花朵,盛开在祖国的大花园里。“中华民族”这个值得骄傲的名称,就是我国56个民族的名字。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新中国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把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载入宪法和法律。

  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就在不远处!那就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一次次的,在不屈的中华儿女手中神圣的托起,56个民族的胜利永远和祖国在一齐!

  我的演讲完毕,多谢大家!

【篇十】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篇十一】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

  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土上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所以,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似乎从来都不会担心会被遗弃,会被伤害。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中国很强大,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到!

  祖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世代相传的人民。千百年来,她牵系、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无数的共产党人、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抛头颅、撒热血是为了她;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她!这是一种抵御外侮、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滴水在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生命在团结中才能绽放光芒。让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伟大的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洪流中去,团结进取、弘扬正气、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就像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样。亲爱的各族兄弟姐妹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用心、用爱,去传承各族人民永远一家亲的传统,不断谱写民族团结事业的崭新篇章!

  夜深人静,岁月走远。我只想用我平静的语言,去怀念民族的无畏;我只想用我宁静的耳朵,去谛听那早已模糊的枪战声;我只想用我淡泊的理念,去祭祀曾经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团结而战的勇士们的亡灵。硝烟已经退去,但新的矛盾还隐藏着更恐怖的危机。祖国母亲手提指路灯,指引我们去洞悉,在繁华的旷野共同呼吸,才不致在那些为祖国独立,为祖国和平,为祖国富强繁荣的勇士面前脸红,才不致在那些在千百年来为祖国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崛起振兴的仁人志士面前低下你那自认高贵的头。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做为生长在新疆这片神圣土地的儿女,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牢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亲朋好友共同从做好民族团结的小事做起,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风尚,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去做,将民族团结牢记在心。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我感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就应当情同兄弟姐妹。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休戚相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唯有稳定压倒一切,方能民族团结永存。唯有民族团结互助,方能永结同心。

【篇十二】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篇十三】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回顾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通篇贯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我们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志存高远,一步一个脚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全中华的儿女们都必须为之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积蓄蓝色力量。坚持管党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蓬勃有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爱党、拥党、护党,进一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四】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县通过群众学习双语,扶贫帮困,建强基层组织,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把学习双语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提升能力素质和创业致富的重要举措,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基层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普通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全覆盖包联要求,每名驻村干部至少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制定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用好后盾单位资源,协调资金物资***万元,办实事好事****件。组织****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人。申请批复项目**个,涉及资金****万元;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三是完善阵地的整体功能,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方便了群众办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新的活力,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活动场所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平时,村(社区)利用阵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阵地俨然成了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为民服务的窗口。

  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强基层组织,为组建运行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对困难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做到“五个讲清”,及时了解家属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做返乡学生教育管理,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对返乡学生采取“一对一”包联,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和学业困难。

  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对全县各村基层干部队伍进行1次专项摸排,分析村级干部人员现状,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了适合继续担任的、需要调整更换工作方案,选派了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目前,已对**名第一书记后备人选进行了考察,先后分两批精心选派**名市、县领导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配齐配强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切实做到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

  三是配齐基层人员力量,按照“1+5”模式,选配***名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管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乡镇下沉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中来,并按照干部人员特长、工作岗位,将基层各支人员力量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了有人干事。

  四是调整优化包联关系,根据县直单位干部、工作任务、联系村复杂程度,对县直部门单位和村(社区、队)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优化调整“联乡驻村入户”单位包联关系,并结合“周末书记”、干部下沉、“访惠聚”等工作,明确了包联任务,压实了后盾单位责任。

  五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乡镇干部下沉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村人口、地域、维稳任务等实际,合理调配乡镇下沉干部人数,将***名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工作。建立联系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奖惩机制,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小组干部和“联户长”的工作积极性,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水平。

  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增强各族人民的融合感。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目标,动员干部在春节期间赴基层开展结亲活动,按照“应派尽派”要求,下沉干部***名,其中:厅级*人,县处级**人,科级及以下***人,入住户****人,实现了**个村(社区、队)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入户走访3964万余户,解决热难点问题**件,办实事好事**件,化解矛盾纠纷1件,排查安全隐患**个。

  二是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接地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通过民族团结联谊、“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知心话、交真心朋友。

【篇十五】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说起团结,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团结这个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过或费解过,深谙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天,我就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团结这个话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团结得好与坏,事关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事关一个单位的建设大计,是决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关键。有关团结的重要意义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团结质量,做到真正的团结呢?我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什么是真正的团结?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的界定,也就是说按照这个界定百分之百就能搞好团结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人人都能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团结”确实很难寻觅。而就个体而言,就我们一个单位来讲,追求现实中的真正团结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幸福的家庭都一个样。不团结的原因千差万别,团结好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么,作为一个单位,真正的团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根据我的经历和体会,我觉得一个团结的支部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确实做到不存私心。一个人要真的做到一点私心没有,确实很难。但对支部每一名成员来讲,利益面前能以单位建设为重,没有私心肯定能做到。要想增强班子的战斗力,“一班人”的凝聚力、向心力非常重要。如果有私心从何谈战斗力?在支部生活中,哪些时机会让我们有私心呢?总的来说,那就是“利益”驱使。具体来讲,那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有损于团结的事来。诸如发展党员、评功评奖、配备骨干、财务开支、探亲休假等。如果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圈子,事情就很难办了,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不了一个科学的决策。最终必将给支部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一个单位的正常发展。所以说要使一个支部真正团结,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必须都要有大局观念,特别是正副书记更要行得正,才能统得住,确保团结的质量。常言说得好,正直才能无私,无私才能无畏。如果说我们的正副书记在评功评奖时也要争一把,在蝇头小利上非得捞到好处,得到实惠,这样的事办多了,时间长了,“一班人”就会慢慢疏远,形成思想隔阂,团结也就无从谈起。第二,要确实做到把支部当作家建。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充满和谐、温馨和亲情的地方。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有的人毕其一生的精力来构架和筹建,有了矛盾相互忍让,有了困难同舟共济,着力使家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和谐。对一个单位来说,支部“一班人”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有着一个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支部就是一个家,班子中的每名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地来维护它、建设它,为它的发展出谋划策。那样,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家也就会建得越来越好,日子就会红红火火,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变得很强大。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把支部当作自己的家,并不是让你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关心这个家,热爱这个家。如果大家都能这么做,支部“一班人”还能不团结吗?第三,要确实做到把成员当成兄弟看。正如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支部就是一个家。那么,我想支部成员之间,就应该像兄弟一样,生活中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讲“掏心窝子的话”,办明明白白的事。平时相处、尤其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谁也不要设个“机关”、留个“心眼”。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看到对方有困难,主动伸手扶一下,出一把力。像我们XX科,连续几年一直是先进单位。他们支部有个同志,是一名毕业不到两年的本科生,得了一种叫肾病综合症的顽疾,思想压力很大。为了给他加强营养,单位给他单独做菜;为了鼓起他生活和工作的勇气,支部“一班人”经常与其谈心;为了让他尽快康复,支部“一班人”还筹钱帮他治病,真正把他当兄弟看。这样的支部团结能搞不好吗?还有,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小肚鸡肠,什么事都要先算计,后工作,应该是谁说的对就按谁说的办。做到“任务多干一点,责任多扛一点、荣誉多让一点、关心多尽一点”。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互通、工作中的互补,从而凝结为班子成员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兄弟感情。第四,要确实做到维护整体利益。班子团结不团结,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班子中的成员在利益面前究竟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没有把集体利益放在心里,有没有抱着一种对单位、对群众负责的精神。见到违反原则的事主动管一管较个真,其他成员犯了错误主动拉拉袖子提个醒,民主生活会上敢于揭短亮丑,进行思想交锋。特别是在对外观瞻上,影响支部形象的话不讲,影响支部团结的事不做,不把研究问题中的分歧意见随意向外宣扬,或将班子内部鸡毛蒜皮的小事随意夸大,任意扭曲。只要是对支部团结有利的,是维护集体利益的,就应该主动地、大胆地去做、去管,与支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积极地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环境氛围。

  二、怎么看现在的团结

  应该说,当前,基层大部分支部是团结的,“一班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很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一个班子团结的质量。一是好人主义思想作怪。在支部生活中,好人主义就是一味迎合别人的意见,大事小事不发言,谁讲意见都说“好”,搞无原则的团结或者“和稀泥”。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查找自己的问题,对他人轻描淡写,追求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我刚当局领导的时候,有个单位支部班子组建近两年,单位却没有一点起色,表面看支部“一班人”也很团结,也没发生什么磕磕绊绊的事。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单位的发展呢?后来,我通过了解发现,单位支部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其他支委对书记、副书记意见,不论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基本不发表个人的意见,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在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处理不公,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单位建设一直上不去。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个别同志怕得罪人,明哲保身,怕对自己不利,影响个人的前途。现实生活中的好人主义,不但影响到个人的形象,也不利于个人威性的建立。对于支部建设来说,它隐藏了问题,掩盖了弱点,并造成支部的一些决策不够科学,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一个单位的健康发展。二是自由主义思想作怪。这里我给大家讲一则寓言故事。从前,一个农夫养了一匹马,性情刚烈,总想摆脱缰绳的约束。一天,趁农夫不在,自己挣脱缰绳,沿着山路狂奔,最后摔下了悬崖。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想,至少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不加约束的自由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而跌向深渊。在我们的支部生活中,经常也有这样一种人,不讲原则,犯自由主义的错误。会上不讲、会下乱讲,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的支委发现其他同志存在问题时,不是当面提出,而是在群众中当笑料说说讲讲。有的对支部作出的决定有看法,在会上不讲,会下发牢骚,乱抱怨。有的同志向上级汇报工作或与其他单位同志聊天时,对支部的决定评头论足。我在机关工作时,一次下基层,发现这样一件事。有个单位针对一名同志私自外出,在支委会上研究了处理意见。会后,一名支委把会上其他支委的意见全盘告诉了当事人,使得这名同志对提出处理意见的支委耿耿于怀,经常制造一些麻烦,并给支部做其转化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这件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个别同志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讲原则,这不仅影响了一个班子的团结质量,造成工作被动,牵扯工作精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破坏班子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本位主义思想作怪。在我们的支部生活中,有的支委感到自己资格老,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有的同志态度蛮横,搞个人说了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就是本位主义思想在作怪。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书记、副书记身上,就是“一言堂”,发生在各支委身上,就是“一边倒”。有一个单位,在一个月内连续发生多个问题,上级派出了工作组进驻单位进行帮建。在座谈中,各支委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支部书记、副书记在团结上没有做好表率。特别是在入党、立功受奖、探家等敏感问题上,两个人经常意见不一致。本位主义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过分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重要,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甚至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本位主义在一些单位中能够存在,主要是个别同志存在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思想。长此以往,支委之间就容易形成“积怨”,造成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激化,支委之间更谈不上团结和谐。

  三、搞好团结应该抓什么

  我们都知道,一个单位建设得好坏,与一个好的班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班子,除了其成员本身有很强的素质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支委之间要真正地团结在一起,使班子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真正的搞好团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注重主动抓团结。“单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支部行不行,就看前两名”。书记和副书记是支部班子中的核心,班子是否团结,关键在正副书记。在这方面,XX做的比较好。我们XX是受上级表彰的模范基层党支部,工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为主官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抓团结的意识比较强。工作中,支部十分注重抓团结,成员之间经常谈心,有了因难和矛盾能够及时化解。我们说一个班子要想达到真正的团结,除了个人素质、修养等因素外,经常地、主动地抓团结也是提高团结质量的重要手段。XX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党支部注重抓团结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讲班子成员之间,不可能没有意见分歧,关键还是要主动去抓,主动地去统一思想,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手段对促进支部团结十分有力,作用也非常明显。二是要注重把握团结艺术。我们常说:一句话惹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就是在说语言的艺术问题。在一个班子里生活,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因为经历不同,素质不等,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有分歧、有争议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在处理矛盾和分歧的时候,把握其中的技巧很重要,这就是一种促进班子团结艺术的关键所在。一位朋友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他刚到单位任主官时,副科长是一名老同志,脾气不怎么好。一次,单位召开支委会,在单位是否自购一批文化娱乐器材这个问题上,副科长和大家发生了分歧,互不相让,最后拂袖而去。这位同志没有采取报告上级党委的方式来激化矛盾,而是暂时休会。会后,他主动找到副科长单独交换意见。几天后,单位又召开了一次由支委参加的座谈会,在很融洽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彼此谈心交心,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隔阂很快消除了。副科长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主动做了检查。当再次召开支委会的时候,很快就形成了决议。这位主官用了一种艺术手法很好地处理了矛盾和分歧,既讲了原则,又维护了班子团结。他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实生活中,单位也经常有争人员、争时间的现象发生,在班子内部难免会相互“冲撞”。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应该注重一些处理问题的艺术,既解决好矛盾,又能使班子成员之间不产生隔阂。三是要注重提高能力素质。在班子生活中,要确立团结是一种能力的思想。应该说,能很好把班子成员团结在一起就是一种素质。法国总统拿破仑在一次接受访问时,一名记者问他:“你的气质真好,是不是你的气质带动了部队一往无前?”拿破仑却说:“不是我的气质好才取得胜利,而是我带领大家打了胜仗,士兵们才愿意听我指挥。”在单位,我们也经常听到群众议论,哪个干部能力很强,素质很高,党员干部都服气。这也正说明了能力强,也是凝聚人心的有力途径。搞好支部团结,如同下好一盘棋,要求书记善于及时统一“一班人”的思想,调动每一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领导能力不强,至少也是领导能力上的“缺腿”。我们要正视自身差距,善于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多学习勤思考。要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注重提高自身管理成员思想的能力、筹划部署工作的能力、协调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能力、管好“一班人”的能力。四是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正副书记团结了,方式方法和能力素质也具备了,如果个人修养上不去,团结还会是一团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XX有一位同志,不论是自身素质,还是管理能力都很优秀,但他总爱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且骂人也很难听。这就是自身修养不够,最后导致人人都讨厌他,工作也很难开展。支部成员性格脾气有差异,工作方法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每名成员处理问题的时候,多进行换位思考,对其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给予重视。哪怕是别人提出的反驳意见,多从单位整体建设角度出发,不能随意否定,力戒“主观拍板”,以免矛盾激化。成员之间自觉做到互信、互谅、互爱,珍惜彼此相处的机会,把情谊建立在无私关心对方疾苦、当面指正对方不足、长远帮助对方进步的基础之上,做到“搭一届班子,交一生朋友”。分配任务时,主动靠前,密切协同,出现问题时,勇于查找自身不足,敢于承担连带责任,克服“各扫门前雪”现象。在其他成员不在位、走不开时,主动想到位,干到位,补到位,这样才能使支部团结始终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我的授课完了,谢谢大家!

【篇十六】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近年来,随着西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也在不断拓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加之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十六篇

https://m.zsfuye.com/xuexi/543460.html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十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